十年品牌·安全自营
Q:目的、目标和动机有何关联?
A:目的,是一种很特别的目标,和一般短期、立即的目标不同。目标,是达到目的的手段。人每天有千百个目标,享受一本好书、看一场电影、买一份好礼物,但目的是一种遥远的长期目标,是一个你想去的方向,你的一生想往哪里去?你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?目的必须是有意义的、长期的、对这世界或其他人有帮助的目标。有了目的,你会开始安排各种目标,让自己一步步到达那个目的。
父母、老师们必须了解,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应只是单单考高分、考不好会让父母失望等,这些真的是很短期的目标。长期的目标和学习动机应该是:当学生全心投入他们想学的内容,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。目的会产生一种内在(而非外在)的驱动力,「我学习并非因为妈妈叫我学,而是因为我真的很在乎,想学好。」
例如,医学院学生永续的学习动机应该是:「有一天我当了医生,就可以帮助、医治更多人。」如果一直想到这个目的,就可以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,就有能量,不仅为参加考试,而是学得更好,几年长期的努力,这才重要。
目的是一连串「为什么」的组合。但在学校里,老师、学生却从来不问为什么,例如科学老师教公式、原理,即使学生学得很棒,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,只知道为了考试非学不可。各科老师都应先跟学生解释,为什么要学这个科目?(Cindy:绝对同意。书院的老师们,即使你还不是特别理解,也请务必务必这么做,不要小看常年这么做带来的改变,同时这也是一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)人类的需要和这个科目到底有什么关系?为什么有人要成为科学家?为什么发现新定律很令人兴奋?没有这些「为什么」,你无法让学生有长期的学习动机。你可能用恐吓的方式来吓学生:「如果没考好的话,就有哪些严重后果,」让学生有短期学习动机,但学生不会出于兴趣、自己把书拿出来读。学生必须知道为什么,才会全心全力、自动的去念书,而非被恐吓鞭策。
很多目标是自我导向的,例如我要一辆很炫的车、穿漂亮的衣服让人家称赞我很美,或想要累积自己的财富、光环、荣耀。这些是目标,并不是人生目的,因为它们不会带给你那种「完成一件对世界有意义的事」的满足感。当然,这类自我导向目标和最终的人生目的可以同时并行,你可以开发一种计算机产品,为了赚大钱,也因为你相信可以帮助更多人探索世界。
Cindy:目的说到头来回归到“信仰”。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,这两点决定这一生要做什么。人生最大的全局感也莫过于此。有真诚信仰的人有力量。所以家长们,请务必明白信仰的重要性,并且常常提醒自己从信仰的角度看问题,不要被这个世界影响,过于看重当下的有形的成绩,有意无意中轻视信仰。信仰给人全局感,全局感给人清晰的目标,目标带出动力。
Q:目的可以改变吗?
A:目的可以有很大的改变,尤其在人生早期。因为一件有目的感的事,会让人学习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。例如年轻人会对成为运动选手很有目的感,但不能一辈子都是运动选手,因为年纪大了就无法参赛。但成为运动员那种自我承诺、自律的习惯,会发展出另一个目的。
一个真正的人生目的,至少要持续一段时间,时间长到你必须要表现你的承诺,至少完成一些事情。你从中学到经验和能力,就可以开始另一个目的。
目的并不一定要英雄式的,你不一定要有拯救世界、医好癌症、改善环境污染等伟大的目的。大多数人都只有很平凡的目的,可能是当个妈妈好好教养小孩、协助组织小区、加入学校的家长会、或任何艺术、音乐社团等。这些都是很小很平凡的目的,但你必须要承诺参与、实际行动、履行你的义务,最后你完成一些事,让你更投入这个世界、产生一些超过自己的影响和贡献。
Cindy:从全局感来看“目的可以改变吗”这个问题就更容易了。人生经验和知识少的时候,看到的全局感就小,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,全局感自然更强,更能看清楚当前的漏洞在哪里,然后产生一种“舍我其谁”的使命感,这种使命感就是目标感。
由此延展开去,一个有全局感的人是有创意的,永远有很多的机会在等待他。因为创意并不是简单的和别人不一样,而是要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下一颗星星。有全局感的人才看得清楚下一颗星星会在哪里。
Q: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对青少年说人生目的?
A:很重要的一点,不要跟他们「说」什么,而是要「问问题」。大人常喜欢对孩子说教,告诉他们该做什么,但其实无效。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,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。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关键的事,就是问「对的问题」,有三个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的重要问题:
一、我对什么有兴趣?我做什么最享受?什么会让我发光(trigger the spot in life)?音乐、文学、数学、体育?
二、我最擅长什么?我的才能在哪里?年轻人要够了解自己天生的才能,若是先天聋哑,可能就不适合当音乐家。
三、这世界需要什么?世界有哪些问题、机会,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?
这些是孩子一定要问自己的问题,三个缺一不可。所以,在青少年阶段发展出自己的目的感,很花时间,数个月甚至数年,因为你要去尝试不同事物。父母可以做的,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,刺激他们去思考。一旦孩子提出一个小小开始,父母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继续发展,要去哪种特别学校?有哪些链接、书籍或网络资源?
寻找目的没有一个立即答案,不是用热门或冷门来衡量。所谓「实际的理想主义」,是你经过长期观察、真心信服一个目的,但也要能够检验现实。
例如,现在拍电影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职业,热门到每一所美国高中,都有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计划未来拍电影。他们可能进电影学校,搬到好莱坞或纽约,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临,但只有极少数(不到1%)的确可以做到。年轻人当然有去尝试的权利,但他们不能二、三十年都处在那样等待、尝试的状态。从实际生活角度看,他们应该培养或发展第二专长或能力,可以转移热情、换档。
Cindy:作为一名基督徒,在如何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上,我的看法会和戴蒙教授不太一样。兴趣会改变,才能可以发展,这世界的需要也会变化,但不会改变的是一个人发展出来的看清真理的眼光,也就是我所说的全局感。一个拥有全局感的人,一定是很理智的人,看得清自己的优缺点,看得清自己的兴趣点,也能看清世界不断在变化的需要,不断找到自己当下最实际的着力点,尽力而为。
如何帮助自己和孩子建立全局感,我觉得第一是真诚:懂就懂,不懂就不懂,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,喜欢就说喜欢,不喜欢就说不喜欢。太多的彼此敷衍,以逃避一时的冲突,人会变得很虚伪,谎言的迷雾使人迷失。
第二是尊重,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,或者用不准确敷衍的说法,以为他无法理解一些“大”词,也许第一次听孩子真的不明白,但相信我,孩子很快就会理解的。
第三是有意识的从更长远的和更广阔的角度思考问题,专注在会产生长远影响的因素上,忽视肤浅的一时的得失和感受,克服心中的恐惧,不害怕做出一些和大众不一样的选择。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。
Q: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?
A:很重要的是,父母要教他们负责任,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。要对孩子有高期待,让他们了解,承担任何一种任务时,不要半吊子,要真正完成某件事,即使那件事很微小。
例如,小孩有宠物,他要去喂食、带宠物去散步,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去做。孩子该照顾小狗,但是朋友有新玩具想去一起玩,父母要告诉他:「照顾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务,做完了仍旧可以跟朋友出去玩,这是你的责任。」要让孩子看到不负责任的结果,养一盆植物不浇水就会枯干、会受苦、会死,这些都是在家中可以教导的。
这是发展出承诺和责任的方式,也是让孩子学习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扰的方式。
Cindy:非常同意!
1)负责任,做事要有真正的结果,不要半吊子
从全局的角度看,半吊子的事情是没有任何作用的,一件未完成的功没有任何意义,而且从实际的角度看,不负责任的行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,时间的浪费。
2)对孩子要有高期待
从全局的角度看, 高期待是必须的。以信仰来说,神是完美的神,唯有用心的工作才配得上献给神作为馨香的祭;以现实来说,每一个领域里的优胜劣汰是必然的,多努力一点争取成为优胜者是最有效率的方式,这样会在一个一个的成功中循环上升,而非在一个又一个的失败中迷失。